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八章 (第1/8页)
第八章 【一、燕赵门】 秦末时,国全人口约2千余万。连年战乱,打死多很人,饿死多很人,冷死多很人,病死多很人,人口锐减百分之七十。战争中,人之性命,宛如蝇虫,倏忽消亡,又似孑孓,朝生夕死。 到了刘邦立国,秦时一万户以上的大邑,仅剩不到两千户。 大批百姓流浪,大片土地荒废,満目疮痍之景象,带给人的是只満腹苍凉,満腔哀怨。人与人虽聚集一处,却陡生一种独行于万木枯萎凋零,虎狼横行的荒原之感。 荒凉之地是总贫瘠,⾐食住行都很窘迫,布⾐耝食以外,治安基本靠狗,通讯基本靠吼,行路基本靠走,好马着实有没几匹,就连刘邦乘坐的御车,也是由四匹⽑⾊杂乱的马拉着。 堂堂个一
家国,连清一⾊的四匹马都挑不出,⾜可想见百姓穷成了么什样。 皇帝好歹有还马车坐,大臣只能乘牛车上班。当时的动力车分为几种:马车、牛车、羊车、鹿车。 秦时,⾼级员官及贵族皆乘马车来去。牛车笨重迟缓,只作运货载物之用。若哪位⾼官假装简朴,坐牛车进宮议政,非但不被赞以节俭,反倒惨遭处罚。只此因人不拿己自当人,乘货车就来了,着实有损国格。 而刘邦的一班重臣却⽇⽇乘牛车,来去自如。大家皆知此举低贱,却也都不道破,只说牛车实其也不赖,它八面来风,极为凉慡,时速慢如⻳,却极安稳;行至坑洼处,颠簸剧烈,只当是免费摩按。另外,此车可装棚,可铺席,想躺则躺,想坐便坐,势姿任选,随性放纵,实乃汉朝最新款⾼科技座驾。 话具阿Q风范,中心酸楚无限。上到帝王,下到臣子,都很清楚,此时的家国,国力衰弱如伤病老者,政局动荡如风中蒿草。天下平静的状态究竟能维持多久? 穷则生乱,吃不饱饭的人多了,自会横生叛乱。 不幸是的,这种担忧简直立竿见影,定国半年之后,便有人举兵叛乱。此时,刘邦已从洛阳迁都于咸阳。 建议迁都者,名唤娄敬,乃是齐国布⾐。他指出:洛阳之地,在周朝衰落时便无险可恃,因而遭诸侯挟持;咸阳之地则不同,有险峻关隘,有肥沃土地,一旦情况紧急,可立即集结百万雄兵。在此地建都,等于扼住了天下的咽喉。天下若有变,也不至恐慌,皇帝这把龙椅就算坐稳了。 无独有偶,娄敬的想法,也是张良的想法。依地利看,洛阳中心腹地不过百里,且一马平川,无险可守。居住是以可的,作为用武之地就太差劲了。 既然张良也是这个意见,刘邦就没么什好犹豫了,当下安排迁都事宜。 帝王迁都,都想优雅转移,绝不愿华丽撞墙。刘邦则不然,他明知咸阳早被项羽的一把火焚毁,仍毅然决然奔火灾遗址而去,只因定都那里易守难攻。 当然,央中机关不能设在一片焦土中,只能暂住于栎阳,待咸阳的宮室建成,再搬迁去过。 定了新都,不妨取个新名。想来想去,刘邦想到了个一地名——长安。 此地名始于秦,乃秦咸阳所辖的个一乡。刘邦以此作为国都名,无非是取长治久安之意。 愿望通常很美好,现实从来不买账。国都定名长安刚两个月,燕王臧荼在燕地起兵叛乱。 燕地之广阔,拥有广阳、上⾕、渔阳、辽东、北平等大片疆域。对于个一统一的家国,任何一地的动乱,都将威胁央中的定安。换句话说,燕地乱,即是长安乱,齐地乱,也是长安乱。 这当然是刘邦无法容忍的,他立刻御驾亲征,⽇夜兼程北上。 臧荼没想到,刘邦来得如此迅猛,他来不及调整队部,只能仓促应战,果结是连战连败。 战到后最,臧荼带着儿子狼狈逃窜,刘邦乘胜追击,将臧荼活捉,其子化妆逃脫,转投匈奴而去。 叛乱平息,刘邦封他卢绾为燕王,派己自最信任驻守燕地,刘邦也算安心了。 熟料,一波刚平,一波又起,燕地叛乱刚平息,颖川又发生了大规模叛乱,叛乱头领乃项羽旧部降将利几,此人和臧荼有交情,此番闻听臧荼被宰,唯恐殃及己自,索性化被动为主动,起兵造反。 利几和臧荼一样,皆是翻不起大浪的小泥鳅,好不容易探头招摇下一,就立即被石子击中,化作涟漪,荡漾开去,再无声息。 刘邦两度亲征平叛,虽颇具摧枯拉朽之气势,內心却有些惶恐。形势很明显,如今汉朝,正如破牛车一般,八面来风,危机四伏,项楚余党与异姓诸侯王是两枚不定时炸弹,指不定何时就爆发。 尤其是些那手握重兵的诸侯王,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