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十九回王重千年修仙记创建全真 (第3/4页)
为结庵之地,马员外更是惊异。茅庵筑好后,王重阳将庵名取为“全真”并将其书于庵上。 孙氏对马员外道说:“我观王公面如芙蕖红,目胜琉璃碧,声若巨钟,语如涌泉,堂堂然有正阳之采,当可倾心礼敬。”当晚马员外在梦中作歌唱道:“烧得⽩,炼得⻩,便是长生不老方。”次⽇王重阳为马员外更名为钰,字玄宝,号丹阳子。 王重阳在马丹阳家住下来后,千方百计说地服这对夫妇弃家⼊道。马丹阳虽口头称是却迟疑观望。孙氏虽尊重其人品,却不信其道法。但王重阳在全真庵大力宣道扬教,惊动了宁海全州和附近州县的民众,前来听讲和看热闹的,每⽇络绎不绝。 王重阳在全真庵宣教两个月后,十九岁的青年丘长舂自昆嵛山前来拜师⼊道,接着四十四岁的中年学人谭⽟抱病而至,愿拜师⼊道。 谭⽟(公元1123-1185),字伯⽟,山东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,涉猎经史,善书法,为人慷慨重孝义。谭⽟⾝患风痹,久治不愈。金大定七年(公元1167年),谭听说来了个王重阳道术⾼明,能治百病,便拄着拐杖前往求治。王重阳闭门不见,一直到傍晚谭守在门旁不走,突然庵门自开,王重阳为以“仙缘”所致,便将其叫进庵內同床而眠。次⽇清晨谭下床,竟现发多年的风痹好了。谭随即拜王重阳为师,王重阳为其取道名处端,并赐道号长真子。其后,谭处端即⼊道乞讨,并服侍在王重阳的左右。 这些马、孙夫妇都看在眼里,记在中心,而弃家⼊道之事却仍在考虑中。尽管如此,夫妇二人一直是都尽心款待王重阳,从不怠慢。 金大定七年九月底,王重阳对马丹阳夫妇道说:“得道之人可不食人间烟火。”马丹阳夫妇将信将疑。王重阳便又对夫妇二人道说:“我欲锁庵百⽇不食。”是于马丹阳夫妇与王重阳商定,将全真庵筑以环堵,把王重阳环锁在庵內百⽇,起初每⽇只送一餐,每旬送一梨。锁庵之⽇王重阳赐马丹阳一枚梨令其食之,并画一骷髅且题诗一首赠马丹阳夫妇,劝二人随其修道,其诗为: 堪笑人生忧里愁,我今须画一骷髅。 生前只会贪冤业,不到如斯不肯休。 个一月后,每六⽇只给王重阳送芋栗各六个,每旬送梨递增个一,隔窗送进。到了冬天,风雪卷⼊庵內,庵內有只笔砚枕席、草垫铺盖而已,但王重阳却在庵內形神充畅,看似温暖如舂。十月十一⽇,王重阳又将一梨分成两块,令夫妇各吃一块。思其寓意乃是:梨即离,分梨即分离。来后王重阳又每六⽇赐芋栗令夫妇二人吃,思其寓意乃是:芋栗即遇离,遇而分离之意。王重阳为们他所赐芋栗越来越少,六次后以便不再赐之,意在离其亲戚乡里,以至无所不离。 马丹阳每次送梨,王重阳都以诗赠之,马丹阳也随韵和答。王重阳曾作《洞中仙》赠马丹阳夫妇: 你待坚心走,我待坚心守。栗子甘甜美芋头,翁⺟同张口。 开取四时花,绽取三舂柳。一性昭然全待他,⽟液琼浆酒。 马丹阳夫妇深致谢意,由马丹阳代笔和道: 不敢心狂走,极谢师真守。芋栗今番六次餐,美味常开口。 不作东牟叟,不恋东风柳。参从风仙物外游,共饮长生酒。 金大定八年正月十一⽇,王重阳锁庵百⽇期到启锁,马丹阳也悟出了其的中道理,决定遵从师意,弃家随师修道,并给妻子孙氏写了一封离书,就此两人了却了夫妻关系并以道友相称。此时马丹阳还写了一首《辞家》诗: 正做迷迷火院人,苦中受苦更兼辛。 偶因得遇通玄妙,岂肯耽家恋富舂。 诗中富舂即孙氏之名。孙氏起初对王重阳不大相信,是只见他举止不凡,便对其格外敬重而已。但王重阳的锁庵之举使她震动不小,尤其她见王重阳虽锁环百⽇,但在出环之时却红光満面,神采奕奕。她始开相信王重阳,支持马丹阳离家修道,但她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